洗尽铅华,我们的一生追求是安定平淡的日常还是达观宏伟的理想,是回归柴米油盐还是纵情诗与远方,是为世俗平庸还是追求艺术道路,这些激烈的冲突在人世间总是充满了矛盾的张力。
当下,多少年轻人风雨中奔走,难谋良位。多少人养家糊口,工作中受尽委屈,不敢吐露半分。多少才子佳人,本应成为自己眼中的“座上宾”,也只能躲在高高的写字楼里,为了房贷,点灯熬油。
最近抖音里年轻人都在讨论孔乙己的长衫到底脱还是穿,为了一份工作,我们到底是否能放弃十几载读书人的尊严?填饱肚子后,财富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快乐?灵魂高度有了,但知己又太难寻找,浮躁的现代社会,我们身在何处,又将向何方?
历史上的每个时期,世界上的每个地方,都被这些矛盾所困。尤其当我们面临极大的精神困窘,无法在现实世界寻找到慰藉的时刻,不妨穿越到古人的世界。
在那里一草一木总关情,大自然的高山流水,自然物候,草木生长总是牵动着他们所有对人生的反馈,对当下的品悟,对志向的追逐。透过诗词的意象解读,让我们一同从品读间探寻那些出世入世的心态。
01
崎岖人间路,再现山水情
《饮酒(其五)》
陶渊明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这是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清幽淡远的生活,也是世人对生活怡然自得的向往。在东晋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,士族骄奢淫逸,官场腐败不堪。百姓存于水火间。可以说生存下来已属不易。
诗人是超凡脱俗的,世人只求功名利禄,本可以凭才能乘风而上的他,不为五斗米折腰。多少人隐居是为了暂时的隐忍,以退为进,积蓄力量,但真正的陶渊明罢了官,即使有人推举再度出山也不屑一顾。
归隐田园,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。采上一捧菊花,悠哉悠哉的回眸间,看到南山在雾霭中浮现。飞鸟结伴飞向了深林,感知山的气息与日落的余晖,那一刻陶渊明似乎以物观物,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心。
这是陶渊明“复得返自然”的人生啊,“登高赋新诗”、“斗酒散襟颜”、“晨出似微勤,日入负禾还”,不断追寻生命本质的他最后成为了自在活脱的田园诗人。追梦自然,即使归隐后贫困潦倒,也会琴来诗往,好不快活。
对比古今,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也许像极了当下很多离开北上广的那些中年人,不再追求权力、金钱、地位的极致体验,不再屈服于蝇营狗苟的潜规则,不想拘泥于高薪且高压的工作环境,选择另辟蹊径,有的甚至辞职归乡,选择踏上诗与远方,寻求生命“淳风日尽”本真的意义。
生命的活法不止一种,陶潜选择了常人难以做到的超脱。但也许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陶渊明,在俗事牵绊中尚有一颗保持热爱、奔赴山海的心,挣脱了所有的牢笼,最后“复得返自然”。
02
谁无暴风劲雨时,守得云开见月明
《定风波》
苏轼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四十多岁的苏轼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贬谪,这是到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,野外途中偶遇风雨,他手握着竹子做的拐杖,穿着朴素的草鞋在雨中慢慢行走,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悟。
同行的人步履匆匆,他却淡定从容,静听雨滴打在林间竹叶的声音,风雨人间路,管他锦帽貂裘还是蓑衣芒鞋,谁会害怕这阴晴不定的人生啊。
当斜阳初照入山,又是新的一天。从锦宇貂裘到现实的破败不堪,贬谪后生活窘迫,苏轼的心态没有崩塌,怀着旷达胸襟于寻常处观看奇景,于细微处观赏失意中自鸣得意的人生。
苏轼一生左迁三次,每况愈下的他没有放弃仕途的拼搏,被新党利用的苏轼经历“乌台诗案”,被惨无人道的打击,差点被置于死地。
如果是普通人经历苏轼的各种打击,也许早已含恨终去,或者另寻他路,但苏轼活下来,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
他仿佛不知疲惫,品尝黄州的鱼,闻一闻竹林里的风,深夜练一练书法。寻找猪肉最香的做法并研发了中华名菜“东坡肉”。更重要的是在仕途几乎断送的人生节点,他救助弃婴,改变民俗,脚踏实地地造福一方百姓。
世人皆有悲欢离合的情绪,苏轼也不例外,“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,思念亡妻产生不尽的惆怅,但苏轼就是苏轼,“幸对清风皓月,苔茵展、云幕高张。”达观无畏,对事超脱,于生活细微处找喜乐依旧是苏轼人生的主基调。
一位是内心深知自我期许,活出生活真谛,一位是泰山崩于前而依旧笑对风雨沧桑。苏轼和陶渊明的人生虽有不同,但实质上是一种达观旷远,于自然中寻找生活意义与自我真谛。
03
逆旅如风,且笑且乐且随行。
世事难免尽如人意,总要面临猝不及防的失落,始料未及的仓皇,千求万求而不得的苦楚。人生还要继续,请不要纸醉金迷,风雨蹉跎。笑对苦难,放下我执,听雨吹风,慢下脚步,哪怕你形单影只,衣食未卜。人生关关难过关关过,道阻且长又如何。
如果你正在艰难地活着,抑或是面临极大的挫折与苦楚,那就亲近自然生活,通过诗人的眼,看江山如此多娇,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与精神的力量。看土地的辽阔与深沉,去观阳光的强盛与博爱,去体味水的百转与千回,哪怕是狂风暴雨,也不妨慢慢欣赏静听雨声。
“莫愁千里路,自由到来风”,让心态从容地恣意生长,自然会有清风来迎,鲜花自开水自流。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,“随喜随贫且欢乐,不开口笑便是痴”。不妨洒脱一点,大气一点,豁达一点。
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当平和悠闲的心境和闲适淡然的物境浑然于一体,也许我们都会找到本我、真我、自我的意义。